今天(10月10日)是世界精神卫生日。上海为儿童青少年及家庭送上了一份坚实的礼物——精准导航的“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”正式发布;“12356”(即“962525”心理热线)与“12355”青少年服务热线宣布深度合作;一个名为“暖心护成长”的心理友好生态圈逐渐成形。
“一图一线一生态”的协同推进,如同为迷航的舟楫点亮灯塔,为成长之路筑起温暖的防线。
这份“礼物”是在“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”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上“送出”的。活动由市卫生健康委、市教委、团市委联合主办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(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)、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办。
一张地图,一次精准的“心理导航”
曾几何时,面对孩子的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,许多家庭在“该去哪”“找谁看”的迷茫中错失干预良机。信息不对称、资源碎片化,让心理支持变得“可望难即”。
如今,这一困境迎来破局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携手,启动“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优化项目”,致力于编织一张以孩子为中心的心灵支持网络。项目组系统梳理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信息,联合上海市测绘院,共同绘制出“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”。
这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点位标注图,更是一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精准“心理导航”。它系统地整合了全市范围内开设儿童精神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资源,涵盖名称、地址、门诊时间、咨询电话、预约渠道等。家长只需在纸质地图上查询,或者轻点电子地图,便能一目了然,按图索骥,用最短的路径为孩子找到最专业的帮助。这极大地降低了求助的门槛,让心理支持不再“可望而不可即”,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公共资源。目前第一版地图与民众见面,今后,地图也将根据服务能级持续更新。
尤为珍贵的是,地图封面与背面的画作与题词来自国家一级美术师、著名画家汪家芳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90周年捐赠的画作。艺术家的社会担当,为这份地图注入了视觉的温暖与人文的关怀。
“‘心灵地图’的诞生,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——让每一个陷入心理困境的孩子和家庭,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,找到一盏明亮的灯。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感慨。
一条热线,一场温暖的“生命融合链接”
如果说,“地图”解决了“去哪儿”的问题,那么热线的合作则解决了“向谁说”的困惑。此次,上海的两条广为人知的热线——12356(即“962525”心理热线)与团市委的“12355”青少年服务热线——进行深度合作,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资源整合与效能升级。
两条热线,本各有侧重,各具优势。“962525”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(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)领衔的市区两级的具备深厚的心理学背景的医疗志愿者团队,专注心理危机干预与情绪疏导,是心灵的“守护站”;“12355”则在共青团的组织下,服务涵盖法律援助、学业困扰、人际关系、就业指导等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,是成长的“百宝箱”。
合作不止于叠加,更在于机制的再造。通过建立标准化转介流程,实现双向联动——心理热线遇法律问题可转介至“12355”,青少年服务热线识别心理危机则迅速对接“962525”,构建从情绪安抚到现实援助的完整闭环。“专业分工、双向转介”的模式,为青少年打造出无缝衔接的支持网络。无论是学业压力引发的情绪困扰,还是校园欺凌需要的法律维权,都能在这一体系内获得系统响应。上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,由此从“分线作战”迈入“协同作战”的新阶段。
一个生态,一场全社会的温柔奔赴
活动上,“暖心护成长”的心理友好生态圈的建设成果汇报同样受到关注。
当下,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。自2023年起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学校为基地、学生为主体、家长为重点、教师为依托,打造全方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网。
系统赋能:研发面向青少年、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课程,出版“600号”科普丛书,在四区八校开展沉浸式教学。西南位育中学的“心理休憩室”、静安区受训心理教师,成为校园心理守护的灯塔。
科技赋能:精心打造的青少年心理健康AI平台,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数字家园,让孩子们通过趣味互动学习心理知识,让家长获取专业指导。
跨界共鸣:脑科学夏令营点燃科学好奇,“600号画廊”推动艺术疗愈,与B站合作的纪录片《坏情绪啊 没关系》播放近亿,与上海博物馆共创文创子母包传递随身关怀,园艺疗愈的种子、《600号来信》专栏、《直通600号》电波……社会各界正以多元方式,见证年轻心灵的蜕变。
“一图一线一生态”共同诠释了一个理念:守护每一颗年轻的心灵,既需要精准的“导航图”,也需要永不掉线的“倾听者”,更需要一个由全社会共同营造的、温暖而坚定的生态圈。
嘉正网-配资哪家比较好-配资点评网-网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